在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,有这样一群特殊的“课堂”——没有固定的教材,却教授最前沿的技术;不设标准答案,却产出真实的企业项目,这就是软件与大数据系特色工坊群,12个各具特色的技术工坊正在用“校企共育”的模式,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模样。
真实项目锻造真本领。走进RPA工坊,学生们正在调试为君乐宝乳业开发的供应链自动化系统,这个由2023级学生主导的项目,将订单处理效率提升了60%。“从需求分析到上线运维,我们全程参与,这比任何模拟案例都管用。”参与项目的王驰同学说。真实项目推动技术技能转化,码匠工坊13名学生开发的“中拉交易平台”已投入商用;数字孪生工程中心打造的泉州产业园管理系统,让资源调度效率提升35%。
校企共育破解就业难题。“入学即入职”在这里不是口号,学校智能机器人服务中心(潍坊)与北京白海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,8名2023级学生通过维修工单实战提前获得企业入职邀请;数字孪生工程中心14名学生全员考取北京优锘科技高级工程师认证,直接参与潍坊技改城市建设。“企业导师驻校+项目资源直通”模式,已帮助87%大数据治理工坊学员通过企业胜任力评估,信创软件适配测试工坊52名学生更成为国产化软件适配的抢手人才。
分层培养激发多元潜能。从AI创魔坊的“装机达人”到鸿蒙工坊的“界面设计师”,每名学生都能找到成长路径。低代码开发实践工坊通过三阶培养体系,让学生从搭建OA系统进阶到开发企业定制平台;云计算工坊学生参与算力服务器部署,提前掌握企业级运维技能。“我们不分优差生,只比谁更适应企业需求。”工坊负责人表示。这种个性化培养,让至上励合创新创业工作坊在“互联网+”省赛中斩获铜奖,佳音数字创新工坊的激光雕刻文创产品更成为校园文化新名片。
技术跨界创造无限可能。当智慧养老机器人工坊的陪护机器人能读懂老人手势,当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高考志愿推荐系统,这些工坊正在打破专业壁垒,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生活场景。AI创魔坊10万元流水证明技能可以变现,码匠工坊11个在研项目展现全栈开发的魅力,更值得一提的是,数字孪生工程中心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标准,标志着学校专业教学已与行业前沿同步。
这里没有“模拟”,只有实战。工坊群的魔力在于,行业认证是起点,企业项目是考题,而学生作品直接创造商业价值。2025年,工坊群已培养超千名学员,校企联合开发项目覆盖金融、制造、政务等多维度领域。“在工坊,我写的代码第二天就跑在工厂机器上。”毕业生曹泽鹏回忆道。这种“学用零时差”的体验,正是传统课堂难以企及的。如今,从钢材检测算法到智能家居系统,从RPA流程开发到国产软件适配,工坊诞生的解决方案正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。
工坊实训场景
工坊实训场景
数字孪生工程中心打造的泉州产业园管理系统效果图
(撰稿:武洪萍、柳延德 审核:武洪萍、陈文文)